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
|
|
|
|
  当前位置:首页>>驴友视角>>旅行笔记 双击自动滚屏


图文:肖溪古镇的建筑学分析(11图)

2005/12/31 15:48:10    海盗船(网友)  阅读62157次
 

广安在现在的中国已是妇孺皆知了,一到广安就会被带到思源广场,那个广场按占地面积而论可能是中国最大的广场之一吧,占了几乎整整一匹山,居高临下俯瞰渠江,那是广安的母亲河。考虑到广安的人口规模,你几乎可以说那是最大的广场了,体现出帝国宏大的叙事风格。只不过这么一个广场却没有成就一个伟大的建筑师,那真是一个悲哀。在世界的建筑史上,因设计广场而一举成名,跻身于建筑大师之列的设计师当不在少数。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这样的机会有时候需要几百年才能遇见一次。在中国,机遇如此之多却无法成就大师,一代代中国人只能忍受着各种恶俗的建筑景观,长此以往,极大的降低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思源广场最厚颜无耻的地方是对意大利设计师伦佐·皮亚洛1998年设计的新喀里多尼亚的特吉巴欧文化中心的露骨抄袭。当我看见皮亚洛所谓的“容器”------特吉巴欧文化中心象风帆一样矗立的标志物------大大缩水之后出现在中国的思源广场时,过了好长时间才反应过来。我不知道他们把皮亚洛的“容器”耸立在思源广场周边是想要表达一些什么意思,皮亚洛当年用“容器”来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他是想以此来为新喀里多尼亚这个前法属殖民地创造独特的地区建筑形象。从民族主义的视角看过来,这个想法本身就是西方帝国主义对本土文化的一种挑衅。难道他们也想在思源广场上表达同样的意思吗?建筑通常被视为一种语言,既然是语言首先就应该要求它表达清晰。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建筑词汇,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语境,不仅是让人不知所云。由此所形成的建筑景观,显示了一种恶俗的洋泾浜风格。这已成为那些曾经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当然也不会有任何例外。

我们去肖溪途中还要路过一所故居,在中国故居越来越多,而且越变越豪华,门票也越来越贵。我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时间更没有余钱要去瞻仰这类故居,所以从故居前面飞驰而过,再沿乡间公路花了两个多小时赶到了肖溪。

肖溪位于渠江边上,是传统的水运码头,现在已是一片萧条。现在所有保存下来、足以被当作旅游资源开发的所谓古镇都呈现出当年繁荣、后来衰落的必然规律。只有当年的繁荣才有足够的实力大肆进行规划和建设,后来的衰落使得后人们只能沿用原来的房屋,无力进行改建或新建,这样才为我们保留了建筑的原貌。从繁华喧嚣的城市突然来到这样冷清的地方,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好像又回到了从前。

囿于传统观念及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建筑的兴建总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一般不会出现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它总是融入环境及生活之中,地形地貌的独特景观以及地方建筑材料的特殊形态给每一座城镇都打上了自己鲜明的烙印,天长日久形成自己的文脉。因此,就我所走过的每一座古镇,从感官感受的独特性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

那么,肖溪古镇的建筑特点又在哪里呢?一到肖溪,第一眼就能看出它与其它古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那宽敞的柱廊。肖溪的房屋大部分为平层,但空间很高,高大的屋檐向街道中间延伸出去达5米之宽,连绵不断的屋檐之下是一排承重的立柱,由此形成了宽敞的柱廊。柱廊沿街道两侧排列,是介于户外与户内的过渡空间。从家门出来并不是直接就来到户外,而是先要经过宽敞的柱廊,于是,当地居民就把自己家里的很多事情,如聚会聊天、打牌娱乐、家务、闲坐乃至于孩子作业等等,都拿出来在柱廊下完成。象在户内一样,同样不受刮风下雨的影响,柱廊就成了他们的起居室或客厅。他们还在柱廊下摆摊设点,顺便做一点小生意补贴生计。这样,作为建筑的柱廊,就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一个公共生活空间。没有这道宽达5米的柱廊,他们的生活方式肯定会有很大不同。至少他们会更多的呆在自己屋内,而不是象现在这样是在柱廊之下活动。

在江南水乡也能看到长廊,再往南去,还能看到沿街的骑楼。它们本身就是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筑向外的延伸。长廊和骑楼覆盖旁边的人行道,连接川流不息的街道,为行人遮风蔽雨。但由于比较狭窄,高度也不够,它们只有通行的功能,行走其间也是一种要想尽快通过的感觉,是一种通过式的走廊。肖溪的柱廊在高度及宽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它们,柱廊使个人的生活空间向外延伸,在我们看来,也使得个人生活缺乏隐私可言。而且因为柱廊影响了房屋的采光,对居住的影响很大。不过,从一开始,肖溪就是按商业街来规划和设计的,所以在柱廊里留足了经营的空间,更多考虑的是经营效果。柱廊里侧的民居在当初都是店宅合一,既是住宅也是开向街道的门面,而且整面都是安装的活扇门板,全部打开之后即可最大限度的展示商品。正因为有足够的空间,在不经营的时候,柱廊就顺理成章的转化成为当地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

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想象及营造建筑,类似古镇这类乡土建筑,在这一点上反映得相当直接。就肖溪而言,它的建筑形式相当粗糙,看得出营造时更多考虑的是它的实用性而不是装饰性,说明当时的乡镇生活还是相当窘迫,容不下过多的闲情。实际上整个川渝两地的乡土建筑都是如此,很少有装饰精美的深宅大院。与深藏不露的徽派民居比较,缺乏豪门气度;与春花秋月的江南水乡比较,没有它的灵毓俊秀;与巴渝山区的吊脚楼比较,远不及它自然粗犷;与装饰繁琐的白族民居比较,更谈不上精致细腻,等等。但那向远方延伸的柱廊,却有它们都不及的宽宏大量,能够为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或是悠闲自得的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公共活动场所。

但任何建筑一旦落成,它就会影响甚至是塑造我们的生活。肖溪的柱廊正好可以作为一个实例。柱廊被用作公共空间,虽然影响到居住的隐私性,但它好的一面是,你经常可以看到邻里乡亲并坐在柱廊之下谈天道地,反映出邻里之间的亲密无隙不为风雨所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当然是由柱廊创造出来的,没有柱廊,邻里交流或许需要另外一种形式。推至极端,现代集合式住宅邻里之间根本就不交流,这是建筑塑造我们生活的另一个实例。但在当初,是谁为肖溪规划商业街的时候想出了柱廊的主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原创性。要把这个主意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会极大的增加建设成本,而它带来的好处却无法直接转化成经济效益,他又是怎样说服别人接受呢?

一条商业街的规划建设并不同于孤立的民居建设,它会涉及到许多人和许多事情,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肯定要有人出面来组织协调并筹措资金。建成之后还需要销售及出租,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这些方面来看,当时的肖溪远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落后”,甚至会在很多方面超过现政权成立后的大部分时候。实际上,这也是我游览许多古镇之后产生的一种感觉。

也许这只是一个社会学考察研究的课题,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我感兴趣的是当时人们在规划设计时对建筑尺度的把握。游览过很多古镇,除了建筑本身,我最欣赏的就是它们的尺度感了。建筑的高度及街道的宽度总是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既不会让人感到狭窄拥挤,水泄不通;也不会感到大而无当,空洞无物。人在其间活动,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显得轻松惬意。在这一点上,当时的设计师仅凭经验和直觉就能做得比现代很多人还要好,现代城市已经变得庞大无比,城市建筑只图一个“大”字,谈不上起码的尺度感。就以前文所提到的思源广场为例,因为大而无当,为了不使它显得空洞无物,设计师往里塞进了许多花哨的东西,却仍然不能掩饰它的贫乏和苍白。

现代建筑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它能够借助于技术手段突破地方的自然环境限制,所以它既不反映地方生态,也不延续地方文脉。“地方”对它来说总是和形形色色的限制联系在一起,于是逃离地方就构成了现代建筑的主题。它的主要弊端在于,在世界各地,它们都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模样。但保留至今的那些古镇却正好相反,它总是和地方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它所传承的地方文脉赋予了它不可替代的特色,使它永远不会雷同。

                                              2005年12月3日

(文中叙述为网友个看法,不代表本站——xiaoxi.org——观点,特此说明。)

 


[相关信息]
  视频:镇广高速肖溪段最新进展(5分钟15公里无人机一镜到底)(2023/12/21 12:07:37)[377]
  广安市5个村(社区)入选第四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8/24 16:29:46)[1049]
  肖溪古镇/覃思诚(19图)(2014/8/29 18:33:39)[14085]
  肖溪古镇游记:留住正在消失的文明(2014/8/27 20:54:49)[13862]
  川东肖溪古镇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与保护(三3.1~3.3)(2011/11/19 13:38:51)[87338]
  川东肖溪古镇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与保护(二)(2011/11/9 21:45:22)[31537]
  川东肖溪古镇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与保护(一)(2011/11/6 20:42:26)[27223]
  鸦片战争中兵败身亡的清廷福建提督——余步云(肖溪余家祠堂“余大人”)(2008/12/30 15:59:10)[41313]
  方言集锦:肖溪一带的“土话”(2007/2/25 17:14:59)[21152]
  古镇开发如何守住历史风韵?(参考资料)(2006/9/26 10:36:12)[22943]
[更多... ]

(肖溪网站联系邮件[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