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
|
|
|
|
  当前位置:首页>>旅行指南>>古镇揽胜 双击自动滚屏


川东肖溪古镇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与保护(三3.1~3.3)

2011/11/19 13:38:5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黄春发  阅读87287次
 

3古镇空间的构建特征


     肖溪古镇是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是地域建筑观的重要实践,通过建筑营建,从自然山水之中为人们争取到了便于各种社会活动开展,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活动空间。本章对古镇构建特征的研究也基于营建过程的循序性展开的,分别从宏观上的古镇整体空间的选址与空间布局、中观街巷在古镇功能单元的组织中的作用、微观建筑单体的营建特征及景观设置三个层次展开论述。

3.1总体特征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古镇在选址、布局、选材、建造及后期的使用、维护过程中,都折射出先民朴实的“利生观”作用下的趋利避害和谋求效益最大化的平民文化心态。一方面,古镇的建设是改造自然的具体的生产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规律,采取最为有效的实践手段,从自然环境中争取到尽可能优越条件,以利于人们的生存及活动。另一方面,在古镇的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了人们求安祷吉、趋利避害社会心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图3.1所示)。


图3.1平民文化心态解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1.1适地性—适应地理气候

 适应环境,更多的是指对特定地理环境下的气候环境的适应。生物界的通则是物种通过自身机能的进化来主动适应环境的。人在具有思维以后,开始学会了因借自然,通过使用自然界物质来构建适应自己生存的人工环境的。因而,人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如何更好使用自然条件为自己的生存服务,是在智能方面拓展,而非机能方面的改变。建筑与服饰一样都是人们为适应气候环境,充分运用智能,整合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微气候环境”。由于各地的资源状况和气候环境各异,因而,建筑形态各异。

 肖溪古镇最大的气候特点就是夏季漫长而炎热多雨,最大的地貌特点就是丘陵,最大的地理优势就是临江,当地最富产的建筑材料就是石灰石、高岭土、楠竹、松木。人们建筑就是利用最富产地建筑材料,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地理优势,搭建能抵抗漫长夏热的满足人们需求活动空间。建筑技术,就表现在整合现有资源寻求多种需求的最大满足上。于是,就会有“沿山而行,沿江而建”整体布局“筑台为基、吊脚为楼、顺坡造房、顺坡就势”①的单体构建,“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②的感官特征。

3.1.2适人性—满足需求心理

 

   建筑的适人性反映在三个层次上,即使用功能的满足、社会秩序的遵从和个人的审美情趣及精神信仰的体现。肖溪古镇因江而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来往客商及货物的集散服务,需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的存在。因而,在用地正中开辟了宽阔的街道通向各方,方便了大流量的客货通行;道路两侧店铺密排,分别设成酒肆、茶楼、饭馆、旅店、库房、加工厂等,为来往的客商的休憩生活及货物短期留存服务。在建筑建造上,遵礼守法,无论场地条件怎样的特殊,都尽可能确保堂屋的中正平和、轴线对称,以满足“宣教化,美人伦”,尊礼别序,修身齐家的社会功能需求。同时,还通过空间装饰的方式来,来烘托某种特定的空间氛围,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张钦楠在《特色取胜》一书中曾经指出,“中国最宝贵的传统就是:“用贫资源创造高文明……其手段就是赋予建筑更多的社会意义”③:空间装饰即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既可以透过装饰的“繁”与“简”来区分社会地位“贵”与“贱”,又能寄托人们对福寿安康的冀盼。如窗栅的蝙蝠(福),月梁上的牡丹(富贵),脊柱上的宝瓶(保平安)等。

3.1.3经济性—效益最大化原则

 

     综合效益最大化是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冲突后的结果。一方面,人们期望建筑为生产生活提供完全理想化的场所;另一方面又面临实际的建造上的困难如用地、材料、技术、资金等。庆幸的是,在传统社会有一群专门从事建筑的建造活动匠人,他们以行业的形式保存以往的建造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充实完善。因此,他们有能力整合现有的建造条件,最大化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其途径可以总结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三个方面

-------------------------------------------------------------------
①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四川民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②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四川民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③张钦楠著.特色取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
 

     因地制宜----从大的空间地理上寻求,建筑与自然,建筑与社会的最佳切合点。既将地理环境中的最优面集合过来又便于人的活动的进行。它从宏观上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

     就地取材----选择基地周边最容易获取的建筑材料,节减了运输成本。肖溪古镇临江而建,东岸为华鉴山脉,松木极多,砍伐后沿江漂流而下,运输成本及材料成本都较低。于是,松木成为当地川斗房屋的重要的建筑材料。再如石灰,楠竹,高岭土等当地盛产材料也都被广泛的应用到建造当中。

    因材施工----建筑材料本土化后,剩下的就是应用现有的建筑材料,搭建适应气候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建筑空间。因材施工,就是在分析便捷获得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各用其长,为建筑服务。如木材径向力学性能好,便于加工一般用着建筑的主要结构。但由于木材在潮湿环境下容易遭到腐蚀,必须以石材为垫脚,进行传力和防潮(见附表3-1)。

 

  3.2整体空间构建

   吉伯德(Fredderik Gibberd)说过:“城市中一切看至。的东西,都是要素”。肖溪古镇的空间形态亦是如此,它是由<不同层次的空间要素组合而成的。根据构建的过程的先后将其分为总体选址、空间布局、单体空间构建三部分加以分析.

 

3.2.1总体选址

肖溪古镇是应码头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如图3.2.a)。在形成之初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总体选址问题,即在综合分析现有的环境状况、资源状况和社会条件下,寻找最有宜于满足当下需求和将来发展的聚落地点。由于渠江岸线起伏不定,夏季洪水期岸线上扬,冬季枯水期,年线回落,滩涂显露。因而,聚落选址只能在洪水岸线以上,而又靠近码头的地方。于是,临江山腰的一片新月台地就成了最佳选择:

 

   1)水岸线以上最低的一块台地,离码头最近,能最便捷的为码头服务;

   2)陆路货运来往的都经过此台地,交通方面。

   3)是迎江面上最大的台地,能够容纳更多的服务设施,便于将来的发展。

  4)宏观上争取有利的区域微气候环境便于夏季迎面江风除湿热(图3.2.c)。

  5)风水上的佐证,“山南水北谓之阳”,利生条件具备(图3.2.b.d)。

  6)以周边农业经济为背景,便于长久发展。

   7)可供用作建筑的地方材料丰富,如河谷的大量石材。

   总体说来,在整个选址过程中,完全贯彻了先民务实主义精神,及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选择了最有利于满足使用及心理需求的自然环境作为建设的平台,从宏观上掌控了古镇与自然山水的格局关系,体现“山—水—城”三为一体的山地城镇大环境设计理念。同时,这也正好应吴良铺老先生的话,“精彩的建筑创作必须是三位一体的,有了三位一体,开放的思想、设计的概念就自然丰富起来,很多内容就可以得到有机的发展,就有可能得到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图3.2古镇选址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2.2空间布局

  在选址完成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新月台地进行空间布局(即整体规划)。一方面,要进一步从建筑群布局上克服环境中不利因素,争取有利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空间布局,建立整体的空间秩序,满足各种使用要求。古镇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码头经济,为往来的客商服务。为此,商业空间的争取成立古镇空间布局的核心任务。新月台地背山面江,中宽端窄,从码头拾阶而上的原有陆路交通斜穿台地,再翻山延伸到远方。因而,在布局中,首先是要将交通路径引入台地之中,争取尽可能长的商业积极面,积攒商气人脉。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有限的用地上争取尽可能多的商业空间。于是,古镇的商业铺面都沿台地边缘紧密布置,随等高线的弯曲而蜿蜒;并根据具体的地形情况,向后、向上或向下争取尽可能多的使用空间。但受木材径长的限制,以二层为主(如图3.3.a所示)。


图3.3空间布置  资料来源: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

    古镇除了具备完善的商业服务功能,对往来客商及货物集散服务外,还必须满足以坐地客商为主的古镇社会群体的社会生活的需求。为此,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将社会生活部分纳入考虑范畴。传统建筑观念中,一般将复杂功能分化到多个单一功能的建筑形态中去,然后通过道路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古镇的整体的行为空间布局,通过用线性空间—街道,贯穿始终,将各个功能独立的建筑串联起来(如图3.3.b)。

 

    采用线性空间布置方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镇的建设不是一鼠而就、一朝完成的,它必定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过渡,线性方式是最简洁有效的持续发展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提供不同规模的社会服务。这就使得整个古镇的空间布局显得更加灵活多变,空间形式生动活泼。同时,出于对商户的安全防卫上的考虑,商铺左右紧靠,并在场口及进入主街的巷道口都设有石门,地域盗寇入侵(如图3.3.c)。

3.3街巷空间的构建特征

     简·雅各布  (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消亡与生长》中说过:“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①。在“以街为市”的传统场镇中,街道成了最具活力和积极意义的外部空间。

3.3.1街巷功能特征

     街巷空间作为古镇的主要外部空间,以多变的复合形态为交通联系、社会交往、商品交换等多种功能社会需求,提供外部空间支持的。

l)交通联系纽带

    交通联系是街巷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外,是区域性的交通节点,是往来各地的枢纽;对内,它是联系古镇各功能区的主要通道。

(l)区域交通节点

    古镇成为区域交通的重要节点,往来的货物、人流从码头上岸后经过古镇在通向四面八方。主街是古镇直接对外服务的空间,以其宽大的街道空间起着集散和分流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2)内部联系通道

-------------------------------------------------------------------------------
①简.雅各布斯(加),金衡山译.美国城市的消亡与成长[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6.P128
-------------------------------------------------------------------------------

    古镇的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街巷来实现的。受到用地条件的局限,古镇街巷是树枝状形式展开(如图3.4.a)主街联系主要的功能空间,将紧邻的店铺整合成为一个如同巴西利卡式的一体化的商业空间(图3.4.b)再通过巷道将各自独立的位于尽端辅助功能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古镇功能体系。


图3.4街道的内部交通联系职能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生活交往场所

  由于用地紧张、地形复杂,宽大的主街成了最具有活力的地方,它是古镇居民的中心广场、最主要的户外活动场所和礼遇外客的城镇客厅。


(l)休闲与交流的场所


   主街两侧都是商、住复合型的商业店铺,使得家的概念在主街上面延伸拓展。与生活交往有关的休闲、娱乐活动都通过街巷空间(外部空间)与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得以实现(图3.5)。居民的生活空间从室内延续到室外甚至是整条街上,家的领域感建立于整个街区的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住宅内,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管理者。


图3.5街道的交往功能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古镇还有一些生活性的街巷,它们是人们交谈、阅读、洗衣、做饭等的重要场所。在居住街巷中,经常可以看到彼此相近的邻里依门而立,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进行交谈,幽静的街巷内不时传出寥寥的笑声,回荡在寻常巷末,整个气氛显得安静而祥和。

(2)民俗活动场所


    逢年过节的群众活动都是主街为主要的展示平台。如庙会活动中祭祀游行多是以庙堂为起点,沿主街游行一个往复,然后再回到庙堂;过节时的舞龙耍狮也都是沿主街进行,既娱乐大众又能为主街积攒商气、人脉。同时,街坊的红白喜事、庆典祝词摆桌宴客也都是在宽大的街道上进行。


3)经济活动载体


    古镇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码头经济、开展商业活动,“以街为市”街道成为经济主要的载体。


(l)古镇经济活动的类型


    根据从商者经营方式的不同,古镇的商业活动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坐商,他们是古镇的常住居民,多拥有商住一体化的建筑设施,长久地参与古镇的商业活动。为了争取利市,他们的商铺尽可能的靠近商气最佳的主街中段。于是形成了线性化的连续的商铺场面,为古镇攒足了商气。另一部分是行商,他们随场期的变化轮流活动于几个城镇之间,逢场时便沿街摆设摊点,销售商品。行商一般以挑担计量,销售规模较小,货品较为单一,多是以低价从外乡农民和手工业者购得的稀缺物品;即使不在场集之期,也常见他们穿行于大街小巷,沿途叫卖。第三部分是本乡或外地乡民赶场进行农副产品交换活动,凡农村所能生产的商品,诸如粮食杂物、五禽六畜、竹木器具、地方特产,无一不进入市场而成为活跃的商品。

(2)街道空间的组织作用

    街巷空间是城镇经济活动的载体,有序组织了沿街的商业活动。

    如图3.6.a所示,檐廊空间(半开敞空间)将街道空间(开敞空间)与店铺空间(室内空间)联系起来,使户内外产生相互渗透。檐廊及主街两侧是场集时重要的商业活动区域,无论是走村串乡的小贩,还是一般坐商、行商都集在檐下摆摊叫卖。赶场乡民及来往商旅可以鱼贯穿行主街,随意浏览路边的商品,也可以游走廊下,在物品更为齐备的店铺中,精心挑选所需物品(如图3.6.b)。无论是天晴下雨,古镇的街道都能给买卖各方,提供便捷的服务。  

 


图3.6街道的组织功能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3.2街巷平面形态

 

   “街巷的布局、尺度、走向等平面要素的形成,是因为地形与环境客观条件,再根据人的生活需要而逐步产生的”。

①肖俘古镇所在的山形地貌影响了建筑的总体布局,限定了古镇街巷的走向及平面形态。总体上看,街巷与建筑是“图”与“底”,“骨”与“肉”的关系,通过主街一(或次街)上串联巷道的方式将各功能单元粘合在一起,呈现出树状的平面形态特征(如图3.7所示)。


 

   由于地形限制,可供建设的场地极为有限,要在它上面布置功能复杂形体庞大的建筑群体几乎是不可能。因而,只能通过将建筑沿场地边缘布置的方式,来争取尽可能大的可用空间。建筑形态也就只有依山就势顺应登高线的走向而曲折蜿蜒,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两侧建筑中间空出的街道的平面形态。整体上近似于将原有台地的外轮廓线向内偏移了下个建筑的通常进深后的形状,深刻的反应出最初的场地状况。当古镇进一步发展,原有的空间容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
①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秒出版社.1999
-------------------------------------------------------------------
 


图3.7街巷平面形态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时,就从古镇的端头向外衍生出一些次街。如半边街就是由原来的交通要道演变过来的,整个街道是垂直于等高线沿山坡而上的,远观尤似飞瀑,奔泻而下。民国新街更是在无法求全的情况下,在一片狭小的台地上建设的,通过街道与原来古镇的主街相连,成其补充。因而,次街是主街的分支与延伸,是在“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态上依旧是顺山形地势起伏变化,但其地位作用远不及主街。在主次街上穿插了不少的巷道,它们主要作为镇上居民交通往来的通道,通向居民住区或有特殊意义的功能空间如庙堂。平面形式上都顺地形自然曲折,犹如古树柔枝。

3.3.3街巷空间特征

 

   正如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赞扬的一样,古镇的街道“并不是根据城市规划或建筑法规的规定而出现的,而是根据多年来不成文的规定自发产生的,是规划的城市中所看不到的,是人的智慧在联合防御的共同思想中产生的美丽结晶。如果把由于内部

原因自发产生的街道称为‘内部秩序’的街道,把按照常规从外面建造的街道称为‘外部秩序’的街道,那么,就会深切的感到,在这种‘内部秩序’的街道上,重新发现大城市居民所看不到的人情味和自然的爱抚”①。在街巷中,个性化空间节点、建筑簇群、反映共同性的传统材

料、约定俗成的营造法式和细部处理以及适宜的空间尺度等共同构成了街巷空间的特殊品质,赋予街

----------------------------------------------------------------------
①芦原义信著(日).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广东: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

巷空间连续性、限定性、可度量性等属性特征。

 

l空间属性

1)连续性


街巷连续性是由古镇的线性空间布局引起的,包含空间的径向延续及维护界面延纬两部分。从主街到次街,再到巷道,都是导向性极强的线性空间,并通过交通节点的转换,使不同等级不同性格的街道空间连成一个整体。同时,作为底界面的街道铺地、作为侧界面的街墙面以及作为顶界面的街巷天际线通过统一的建筑材料、形式、尺度实现街巷空间的连续。如图3.8所示,通过同梓坡度的屋顶,一体化的石质、泥质或砖质情体,以一定节奏性重复出现的披檐、格子门窗、柱距、门楼、铺面及其他细部和装饰等要素的连续,街巷空间的整体形象。


图3.8界面延续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可度量性

   在山地环境中,由于没有条件像平原地区那样通过正南北的街巷来指示方位,人们只能通过参照不断变化的街巷空间尺度来确定所处位置。因为街巷空间具有较强的尺度感,在沿线的许多位置总能够通过一些可度量的方法进行识别。通常在行进线路上确定一个可识别点,到达其拖位置时便可以以它为参照物而进行确认,有若干个这种确凿的点便能够提高位罩的精确度。这些识别点可能是一栋建筑、一棵古树,或是起伏的地形、层叠的梯坎,使人在行进中清楚所处的方位,及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3)限定性


    古镇街巷空间的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人的出行方式的限定。受到山地环境的影响和交通手段的限制,人们的出行只能以步行为主。街巷的格局、形态、容量都必须以“人的尺度”为基础,通过空间的转折、收放、起伏、错落等一系歹。变化组织、引导人们的行为坛动。二是,对空间使用功能的界定上。街巷空间包含街道空间和巷道空间两部分一巷道空间主要是用作交通连接,空间上表现出强烈的径向特征,有强烈的空间导向作用。两旁高起的山墙或者屋檐对空间进行限定狭长空间不适合人长久停留一,亲人性较弱,并以<此反衬主街空间的亲人性。主街空间以“街—廊”模式展开(如图3.9.a)。街道是往来交通的通道,空间的流通性较强的公共空间,无论是赶场还是祭祀游行都是在中间的街道上进行的。由于“街—廊”再到“商铺—住宅”空间界面的进一步限定,使得空间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得街道到居住部分经过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五个层次。同时,街道空间在竖向上的限定受到侧面、檐面、顶面的影响逐渐减弱,檐下空间因为有人的使用而又较强的积极性,上部空间仅为结构及景观之用(如图3.9.b)。


 


图3.9主街空间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街巷空间的界面特征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谈到,“外部空间因为是作为了没有屋顶的建筑考虑的,所以就必然由地面和墙壁这两个要素所限定。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用比建筑少一个要素的二要素所创造的空间”①。在古镇的街道空间中限定的界面主要有底界面和侧界面,同时由于宽阔檐廊的连续出现,使得街道的空间在被拓展的同时也被限定了。于是,长挑的屋檐成为街道不封闭的顶部界面(如表3.2)


------------------------------------------------------------------------
①芦原义信著(日).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广东: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
 


表3.2街巷空间的界面构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l)底界面


     古镇街道的底界面主要由坡道和梯道组成。主街部分位于较为平整的台地中央,由于坡度较小,以长挑青石平铺倾斜角度较小的坡道,以利于日常排水。上山通道及后期加建的半边街等由于高差较大,只能通过青石层叠成阶的方式构成街道底界面。无论是主街还是次街,都是采用河滩上盛产的长条青石,或平铺或跌错,在岁月的打磨后,显得平实亲切,又极具特色。在空间上,由于底界面随地形高低变换、曲折蜿蜒,形成四维的景规效果,能给人强烈的空间感受。


(2)侧界面


     由于檐廊的存在,街道的侧界面进一步向外拓展,表现出多层次的构成特色。主街是凹形截面,以交通往来的通道形式存在,并通过两边的0.8~1.2M高的台阶进行限定。同时,沿台阶边缘设立连续的檐柱,形成了街道侧面上部的限定界面。由于檐柱相间排列,使得街道空间渗透到由屋檐、台阶、铺面三面围合凹形空间中去。街道空间的侧界面也推进到了商业店铺的门面。街道的两侧的建筑为了顺应地形的变化而蜿蜒曲折,使得街道的侧界面显得曲折而连续。


(3)顶界面


古镇街道空间的上部的限定是由街道两侧檐廊的屋顶、出檐与雨棚等临时搭盖物共同完成。如图3.10.a所示,檐廊屋顶与出檐附着于街道两侧的建筑,限定了街道向两侧拓展渗透部分的空间的上部。而从檐柱部分简易搭建出来的临时雨棚,一方面便于遮阳避雨,将商业空间伸到“道”中;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限定了“道”的上部空间,“使得街巷空间更具有意义”。

     由于巷道一般于街道正交,根据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有顶巷道和无顶巷道。无顶巷道与一般小径无异,主要是连接离主街较远的功能单元;由于主街附近,用地紧张,巷道两侧房屋紧邻建设,距离较近,出檐较多,使得巷道里能遮阳避雨。如图3.10.b所示,巷道的顶部即是依靠两侧建筑的悬山出檐来实现的。



图3.10顶界面  资料来源:作者摄影

 

3)空间尺度

(l)尺度对心理影响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论述到,将街道的宽度设为D(distance)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height),通过二者间的比例关系D/H,对传统街道空间进行分析(如图3.11)。D/H的比值不同引起人的心理反映也不一样:当D/H<1时,视线被高度收束,有内聚和压抑感;当D/H约为1时,人有一种既内聚、安定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当D/H约为2时,仍能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而不致产生排斥、离散的感觉;当D/H约为3时,就会产生两实体排斥,空间离散的感觉;当D/H值


图3.11空间尺度对心理影响 资料来源:卢原义信《外部空间》

 


继续增大,空旷、迷失的感觉就会相应增加,从而失去空间的围合感。而山地城镇街巷空间的D沮值在0.5到3之间,这恰好能说明向心内聚、追求安定亲切的空间心理需求,因此山地城镇街巷空间突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2)尺度对视觉的影响

     D/H值影响到对人的心理,而且也作用于人的视觉效果。当D/H=1时,即垂直视角为450,注意力较集中,是全封闭的界限,观察者容易将注意力放在细部,可看清实体的细部,即檐下空间;当D/H=2时,即垂直视角为270,是封闭的界限,可看清立而及整体的细部,易注意到立而整体的关系;当D/H=3时,即垂直视角为180,部分封闭,视觉开始涣散,易注意建筑与背景的关系。可以看到屋顶,获得整体与背景轮廓的关系。由此可见,人们在古镇镇街巷中行进时,对两侧建筑一层以下的景观最为敏感,对两层以下的细部较为敏感,再往上视觉效应逐渐减弱。这种效果往往使人的视线始终停留在街巷空间中,给人以极强的整体感(如图3.12)。



图3.12空间尺度对视觉的影响  资料来源:卢原义信《外部空间》

(3)街巷的空间尺度特征

①主街尺度

    肖溪古镇主要街道为老街。老街长约450米,呈两端窄、中部宽的形态,平面类似船形,加上檐廊空间的变化,其空间尺度和比例处于连续的变化之中。肖溪古镇老街的靠钟家岩坎一端的老街宽度大致在2.8--3.3米之间;靠响水溪一端的老街宽度约3米,老街中部较宽,最宽处达6.4米,空间收放感觉明显。其两侧建筑多为二层单檐双坡顶形式传统民居住宅,建筑檐口高约5米,街道D/H值大概在0.5一1.2之间变化(如图3.13)。


 


图3. 13主街尺度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②次街尺度


    肖溪古镇次要街道由半边街和民国新街构成。


    半边街依山而建,长度大约为220米,街巷宽度基本在3米左右,局部最宽处达5. 9米。两侧建筑多为单层,建筑檐口高约3米,街道D/H值大概在1~2之间变化。由于半边街与山体结合紧密,巷道随山体蜿蜒而上,两侧建筑排列并不象老街那样具有典型的秩序感,巷道多与台阶、平台坝子等结合,空间多呈半开放式布局,景观效果富有多层次性和通透性。


  民国新街建于山坡平坝之上,总长度约为250米,除两端与其他道路结合处较窄以外,其他段则较宽。民国新街道路主体由一平坝构成,平坝宽近12米,两侧均为民国年间修建的二层住宅,街道空间D/H值大概在2左右,与老街、河街相比而言,要宽敞得多(如图3.14)。



图3.14次街尺度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③巷道尺度


肖溪古镇最次一级的交通空间由巷道构成,它依托于主、次街道而存在,同时作为其分支,是通往居民住宅的专用道路。巷道一般空间比较狭

小,宽度多在1一2.5m之间变化,两旁建筑一般比较贴近,街巷D/H值约为0.5左右(如图3.15),这样的空间比例私密性较强,属于内部居住空间与外部交往空间的过渡。



图3.15巷道尺度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由于山地古镇地形变化较大,巷道顺应地形变化,与主要街道、次要街道一起构成了古镇的主要人行交通网络。在空间感受上,巷道的“收”与主要街道的“放”构成了明显的对比,这构成了古镇空间的多重变化。


表3.3街巷空间建构一览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空间节点


     “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①。节点空间是街巷空间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线形的街巷空间,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山地环境中,街巷线形空间通常是表达共性化的连续性意象,而节点空间则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意象。按作用可划分为交通型节点空间、生活型节点空间两大类(如图3.16)。


(1)交通节点


     交通性节点空间是城镇各功能区的“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它包括城镇入口空间、码头渡口空间、街巷叉口空间、桥空间等典型场所。

①场口


     场口即古镇的入口,是街巷空间的起点,也是各种社会活动聚集点和行为心理上的归宿点,具有强烈的精神意义。古镇真正的场口是位于主街的两端,新月台地的狭长端部,通过倚重地形条件辅以人工修饰的方式构建了古镇的入口标识。


--------------------------------------------------------------------
①凯文·林奇著.方益平、何小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
 

    在靠响水溪的一段由于用地狭窄,且坡度极大,人们倚坡筑阶,坡地上植黄果树的方式形成了场镇起点。空间上,沿坡而上的契型空间具有极强的空间导向性;上到平台后,再通过空间的一转折,限定了入口空间的范围,也预示着场镇空间的开始。



图3.16节点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②码头


     肖溪古镇是在旧时的码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码头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古镇的存亡。但同时,码头又是古镇的滨水节点,对古镇的社会生活的组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同现在的高速路入口一样,古镇通过码头可以快速的连接外界,与外界互通有无,接送四方宾客。居民的晒洗活动都是在码头的天然的石板上进行的,这里是仅次于主街的居民的第二客厅。人们在劳动的时候相互交谈问候便于形成普适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同时沿江环境优雅,是除热避暑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黄昏后悠闲散步的佳处,是古镇“内环境”的一个重大补充。

③街巷交叉口


 

    山地地形崎岖,古镇街巷不能象平原街巷一般沿直线发展,为了求取通达,街与巷之间多有起承转合,因此形成众多的叉口空间。叉口节点主要是起舒缓交通、引导人流的作用,在景观处理上相对简洁,常见的手法是在交接点上种植本地树木。这样既能起到空间标识作用,又为居民提供遮阴闭日的场所。

2)生活节点


     按照这些节点空间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宅前节点、井台节点、庙前广场。


①宅前平台

    主要出现在经过古镇沿山坡而山道路的两旁和后期建设的半边街上。由于地形坡度的影响建筑只能点式分布在可供建设的台地上,人们将建筑后置靠坡,尽可能的留下一小片的宅前平台用于晾晒衣物,及作物等。


②井台节点 

                        


图3.17井台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摄影

  
 

    井台节点空间在古镇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作为珍贵的水源,为古镇社会提供了用水保障;另一方面,作为公共场所,方面了居民的日常交往,促进了邻里 和睦、社会和谐。古镇的老水井位于西头的山崖之下,与老街端部相连,是老街线性空间的收尾。旧时黄昏,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如图3.17)。

 

③庙前广场


 

    古镇西端的禹王殿、龙王庙是临江文化的体现,位于高起的小片台地上。由于用地的限制,庙前广场狭小,建筑形式也做了适应地形的变通,在重大祭祀节日中,善男信女们在此集结祷祝,商贾们就在广场周围的坡地上摆放临时的台点,销售香火及其他拾小物件。庙前广场既使信仰交流的场所,也是社会融合,民众交会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图3.18)。



图3.18庙前广场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相关信息]
  视频:镇广高速肖溪段最新进展(5分钟15公里无人机一镜到底)(2023/12/21 12:07:37)[342]
  广安市5个村(社区)入选第四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8/24 16:29:46)[993]
  肖溪古镇/覃思诚(19图)(2014/8/29 18:33:39)[14030]
  肖溪古镇游记:留住正在消失的文明(2014/8/27 20:54:49)[13804]
  川东肖溪古镇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与保护(二)(2011/11/9 21:45:22)[31445]
  川东肖溪古镇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与保护(一)(2011/11/6 20:42:26)[27170]
  鸦片战争中兵败身亡的清廷福建提督——余步云(肖溪余家祠堂“余大人”)(2008/12/30 15:59:10)[41242]
  方言集锦:肖溪一带的“土话”(2007/2/25 17:14:59)[21107]
  古镇开发如何守住历史风韵?(参考资料)(2006/9/26 10:36:12)[22903]
  巴渠民俗婚礼刍议(2006/7/7 22:05:22)[929518]
[更多... ]

(肖溪网站联系邮件[管理入口]